1.電拋光后,表面為什么會發(fā)現(xiàn)似未拋光的斑點(diǎn)或小塊?
原因分析:拋光前除油不徹底,表面尚附有油跡。
2.拋光過后表面局部為什么有灰黑色斑塊存在?
原因分析:可能氧化皮未徹底除干凈。局部尚存在氧化皮。
解決方法:加大清除氧化皮力度。
3.拋光后工件棱角處及尖端過腐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原因分析:棱角、尖端的部位電流過大,或電解液溫度過高,拋光時間過長,導(dǎo)致過度溶解。
解決方法:調(diào)整電流密度或溶液溫度,或縮短時間。檢查電極位置,在棱角處設(shè)置屏蔽等。
4.為什么工件拋光后不光亮并呈灰暗色?
分析原因:可能電化學(xué)拋光溶液已不起作用,或作用不明顯。
解決方法:檢查電解拋光液是否使用時間過長,質(zhì)量下降,或溶液成分比例失調(diào)。
5.工件拋光后表面有白色的條紋是怎么回事?
原因分析:溶液相對密度太大,液體太稠,相對密度大于1.82。
解決方法:增大溶液的攪拌程度,如果溶液相對密度太大,用水稀釋至1.72。在90~100℃條件下并加熱一小時。
6.為什么拋光后表面有陰陽面,及局部無光澤的現(xiàn)象?
原因分析:工件放置的位置沒有與陰極對正,或工件互相有屏蔽。
解決方法:將工件進(jìn)行適當(dāng)?shù)恼{(diào)整,使工件與陰極的位置適當(dāng),使電力分布合理。
7.拋光后工件表面平整光潔,但有些點(diǎn)或塊不夠光亮,或出現(xiàn)垂直狀不亮條紋,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
原因分析:可能是拋光后期工件表面上產(chǎn)生的氣泡未能及時脫離并附在表面或表面有氣流線路。
解決方法:提高電流密度,使析氣量加大以便氣泡脫附,或提高溶液的攪拌速度,增加溶液的流動。
8.零件和掛具接觸點(diǎn)無光澤并有褐色斑點(diǎn),表面其余部分都光亮是什么原因?
原因分析:可能是零件與掛具的接觸不良,造成電流分布不均,或零件與掛具接觸點(diǎn)少。
解決方法:擦亮掛具接觸點(diǎn),使導(dǎo)電良好,或增大零件與掛具的接觸點(diǎn)面積。
9.同一槽拋光的零件有的光亮,有的不亮,或者局部不亮。
原因分析:同槽拋光工件太多,致使電流分布不均勻,或者是工件之間互相重疊,屏蔽。
解決方法:減少同槽拋光工件的數(shù)量,或者注意工件的擺放位置。
10.為什么拋光零件凹入部位和零件與掛具接觸點(diǎn)接觸附近有銀白色斑點(diǎn)?
原因分析:可能是零件的凹入部位被零件本身或掛具屏蔽了。
解決方法:適當(dāng)改變零件位置,使凹入部位能得到電力線或縮小電極之間距離或提高電流密度。